國內棉紡織廠生條重量不勻率照傳統試驗方法,片段長度取5m,計算H%,但亦有部分工廠取10m長度,計算CV%,為充分利用這些數據,可作如下換算:
而5m、10m不同片段間關系,根據資料積累,呈下列近似關系:
≈CV(10m)%
因此,CV(10m)%值可視同(近似于)H(5m)%。對于引進清梳聯的生條重量不勻率(純棉)已有大量的調研報告[4][5][6]可以應用:
(1)屬于一檔(<2%)者有:
①立達Aerofeed+C1l/3型梳棉機+Ucc-L長片段自調勻整器,調查兩個廠多年統計的月平均值CV(10m)%=1.38~1.46。
②立達Aerofeed—U+CZ.型梳棉機+C4-RR混合環自調勻整器,調查六個廠,月平均值CV(10m)%=1.2~1.9。
③特呂茨施勒爾FBK533+DK740型梳棉機+CFD+CCD混合環自調勻整器,少數廠能達到H(5m)%=1.30%~1.81%。
(2)屬于二檔(2%~3%)者有:
①特呂茨施勒爾FBK533+DK740型梳棉機+CFD+CCD混合環自調勻整器,據8個廠調查,廠間存在差異,一般在2.5%左右。
②特呂茨施勒爾DK740型梳棉機+長閉環自勻器,兩個廠H(5m)%=2.26%~2.6%。
③馬佐利C41型梳棉機+ST開環自勻器,H(5m)%=2.7%~3%。
(3)屬于三檔(>3%)者有:
①特呂茨施勒爾FBK+DK715型梳棉機(無勻整器),調查了四個廠H(5m)%=3.5%~3.98%±O.95%。
②日本DS棉箱+CK-7C型梳棉機+TLC長閉環勻整器,H(5m)%=3.82%±0.80%;DS棉箱+CKw型雙聯梳棉機+TLC長閉環勻整器,H(5m)%=4.43%±1.74%。
③潑拉特(Platt)FBK+PL1000型梳棉機+Uster自勻器,H(5m)%為5.14%左右。
3.國產清梳聯回顧
國產清梳聯的發展,經歷了一段坎坷而曲折的道路。
3.1上馬、下馬
我國1956年制訂的《國家科技發展十二年遠景規劃》就列有清梳聯項目。
我國紡織廠使用清梳聯始于1958年,那時工廠自己動手,利用原有的開清棉機、梳棉機,拆去成卷部分,很簡單地就把兩個工序連接起來。從那時起到60年代,全國各地,遍地開花。主要形式是單節簡易高棉箱,也有上面帶有振動板均勻裝置的,還有其他一些獨創的形式。在減輕工人勞動強度上有一定效果,但是,運轉中機械故障多,堵車多,質量不穩定,成紗重量不勻、重量偏差經常出現問題,一部分陸續下馬。
正式立項研究是1964年~1966年,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設計定型的A176型清梳聯喂棉箱,即“雙節皮老虎打氣式棉箱”。同期立項研究的還有A005型自動抓棉機(往復式)、A006型自動混棉機和產量為25kg/臺·h的A186型高產梳棉機,但當時并沒有把這些機器視作一個系統進行研究。1966年5月,A176型清梳聯連接裝置通過鑒定,接著投產一批,其中100臺在三門峽會興棉紡織廠進行工業性試驗,40臺供青島第五棉紡織廠生產使用。
到70年代后期,我國開始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產品質量根據市場需求不斷提高。早期留下的一部分清梳聯紛紛下馬,只留下為數不多管理得當、措施跟得上(例如加裝自調勻整器等)的部分生產線。這些生產線中,屬于簡易棉箱的有上海七棉,上海21棉,上海22棉,上海31棉,上海36棉等。屬于打氣式棉箱的有會興棉紡織廠和青島第五棉紡織廠。
3.2三回盤旋
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各地先后引進了一批代表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的清梳聯裝備。為推動科技進步,滿足生產需要和市場對清梳聯的要求,在原紡織工業部紡織研究院恢復建院不久,紡織工業部即繼續抓清梳聯的研究工作,緊抓不放。
1983年~1984年,青島紡織機械廠試制的FAl71型無回棉系統清梳聯,在京棉三廠氣流紡車間試驗。在無自調勻整條件下生條重量不勻率H(5m)%月平均值筒內不勻率達1.90%,比同條件下卷喂的3.51%稍好。
1985年~1988年,在上海12棉《棉紡整套新技術工業性試驗》項目中,對清梳聯進行工業性試驗。由青島紡機供應FAl71A型無回棉系統和配有FT021A型自調勻整器的FA201型梳棉機;鄭州紡機提供開清棉機,包括有FA002型并聯式圓盤抓棉機及FA022-6型多倉混棉機。
由于開清棉、梳棉相隔較遠,輸棉管道在30m以上,管道棉延時長達8s,管道壓差達200Pa;與梳棉相連接的FA107A型清棉機給棉系統工作不穩定,經常發生堵車以及清梳聯喂棉箱加工粗糙等原因造成生條筒內不勻,在不用自調勻整器時,CV(5m)%平均高達3,臺間生條平均定量極差達6.8g/5m。這樣不穩定的喂入狀態,是FT021A型超長片段勻整器所無能為力的。用了自調勻整以后,雖然把筒內不勻率CV(5m)%下降到平均2.27,臺問平均定量極差降低到1.17g/5m,但生條重不勻率的月平均值CV(5m)%仍然高達3.88~4.86,沒有達到預期目標。
1989年~1991年,由宏大紡機(集團)公司牽頭,鄭州紡機、青島紡機等七個單位參加的《清梳連續化工藝與設備的研究》會師在無錫馬山紡機試驗中心,提供的新設備有FA201A型和FA202型高產梳棉機,配FT022型混合環、YZ-2型長閉環自調勻整器;FA172型和FAl75型無回棉連接系統。用同一套開清棉機,梳棉機分為南北兩條線:南線為FA175型棉箱+FA202型梳棉機+YZ-2型勻整器;北線為FA172A型棉箱+FA201A型梳棉機+FT022型勻整器。經三個月生產試驗,實際達到的產量與生條質量水平如表1所示。
從表1所列的產量與生條重量不勻指標看已接近引進設備水平,質量還是比較好的。但當時正處于“紡機熱”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供不應求、粗制濫造的影響。用料差,加工粗糙,光潔度差,輸棉管道、棉箱內壁、排氣濾網等棉花通道漏風掛花多,機械、電氣故障多,保養維修工作量大,運轉效率低,產品質量穩定性差,仍然沒有受到國內用戶的青睞。
正是在國產清梳聯技術關鍵久攻不下這一段時間內,國內沒有穩定可靠的裝備提供用戶選用,國產設備在國內用戶心目中失去信心,于是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價從國外引進。就在幾年之內引進了一百多套清梳聯設備。
3.3結束依靠引進的歷史
久攻不克的國產清梳聯引起各級重視,清梳聯成為中國紡織總會科技進步四個“重中之重”項目之一,列入國家“八五”攻關項目。這是國產清梳聯從困境中走出來,走上健康發展道路的重大轉折點。
國家對紡機制造業采取多種措施,一方面采取技貿結合,進行技術引進;同時又立足自身力量,結合國情,進行技術攻關。在“八五”期間,先后攻克了FA006型往復式抓棉機,高產梳棉機和清梳聯連續喂棉系統等關鍵設備。
“八五”攻關項目中以鄭州紡機為主承擔的一條線在山東曹縣棉紡織廠試驗,以青島紡機為主的一條線(FA203型高產梳棉機)在河北遵化棉紡織廠試驗,均于1996年1月進行驗收鑒定。
正是在國產清梳聯處于最低谷時期,由山東省紡織工業廳發起,依靠自身力量,充分調動有關方面的積極性,組成工作組,使用青島紡機與金壇紡機設備,從1993年開始,先后建立了德州棉紡織廠、高唐棉紡織廠兩條清梳聯生產線,分別于1994年5月和1995年12月進行了鑒定,接著又建立起濰坊四棉和臨清棉紡織廠兩條線。加上西北機器廠的FA211B型梳棉機(YZ-1/ZF自調勻整器)與金壇紡機開清棉設備配套以及臺灣的明正、王田開清棉機與青島紡機梳棉機配套,現在已有多種流程與組合可供使用廠選用。據調查,到1997年6月為止,以上多種組合的國產清梳聯(不含與國外機器組合的)已有40多條線在各地投入生產運行。
由于普遍采取了以下措施,使國產清梳聯可靠性、穩定性大大提高。
(1)普遍采用進口PLC可編程序控制器和變頻調速技術,便于調整工藝參數,既提高工藝質量,又有利于運轉穩定。
<<上一頁[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