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清梳聯連接部分采取連續喂棉,使喂棉系統壓力穩定,有利于生條質量的穩定。
(3)選配國產優質自調勻整器,或者引進。
(4)采用多種安全裝置,如火星、金屬、重物探除器或三位一體多功能探除器。
(5)塵系統或JYFO型蜂窩式濾塵系統。
這批國產清梳聯設備生產純棉產品時,生條重不勻率H(5m)%平均可在2.5%以內,有的可達1.5%,達到引進設備一檔水平。清棉機和梳棉機的故障率可控制在O.07次/線·班和O.02次/臺·班以內;梳棉機斷頭率在0.5根/臺·班以內,可見其生條質量與設備的可靠性已大大提高,明顯優于成卷工藝。而且總投資僅為引進設備的1/4~1/3。這是一條切合國情的發展道路。有了自已多種形式的國產清梳聯設備,從此結束了單純依靠引進的歷史。
4.說點輝煌
上面粗略回顧了國內外清梳聯的發展歷程,由于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工業基礎薄弱,紡織機械歷史短,國外紡機已經有二百年歷史,我國充其量不過五六十年。加上長期以來我們對清梳聯技術的復雜性認識不足,由于種種原因,走了不少彎路。使我國清梳聯技術發展長期落后于國外。但是,如果說我們什么都不行也不符合事實,我們也有過輝煌,也許還不是人所共知的,說點輝煌,可以提高自信心,鞭策未來。
4.1國外抓棉機的發展
4.1.180年代是往復式抓棉機的年代
當前,國外紡機廠制造的抓棉機幾乎都是清一色,把棉包堆放在地面,抓棉打手往復行走,從棉包頂部抓取棉塊,稱之謂往復式抓棉機。國外推出這種形式的抓棉機,始于1978年美國紡機展(ATME-78),第一次展出瑞士立達公司的“Unifloe”,次年,漢諾威第八屆國際紡機展(ITMA-79),原西德特呂茨施勒爾公司首展BlendmatBDT。這些機器一改過去從棉包底部抓棉的方式,而且開始應用微機技術,可把棉包按高度分為四組直線排列,每次按比例抓取,抓棉頭可以按要求完成許多復雜動作,抓棉機面目為之一新。
往復式抓棉機在國外的出現,就象刮起了一股旋風,使得長期進展緩慢的抓棉機找到了新的契機。1982年美國紡機展(ATME-82)同時展出11種類同的往復式抓棉機,可謂盛況空前。但這個時期尚屬早期產品,進入市場后,有的在產量上不能適應要求,或者在某些結構或功能上尚有待完善。
隨著1983年國際紡機展(ITMA-83)及以后的兩次國際紡機展(ITMA-87和ITMA-91),先后展出了立達公司的UniflocA1/2—2000機型(83年)和特呂茨施勒爾公司的BDT019機型(87年)的改進產品。同時,其他國家的改進產品如美國霍林斯沃思(Hollingsworth)公司的OPT-I型、Ⅲ型,意大利馬佐利公司的B12/E機型也進入市場,經過不斷改進,在提高產量,增加混棉包數,開發功能,改進結構,提高部件壽命,滿足產品質量與多品種生產要求等方面作了大量改進,使往復式抓棉機逐步完善,趨向成熟。80年代,成為往復式抓棉機的年代。
4.1.2走了二十年彎路
表2是抓棉機在日本推廣應用的統計表。從表中可以看到:①1985年以前大約二十年時間,抓棉機推廣速度緩慢,到1985年占有率僅達到9.5%。②1987年開始突然加快。
這點與我國推廣應用抓棉機的情況截然不同,為什么1985年之前發展速度如此緩慢呢?
國外抓棉機的研究始于50年代,60年代初期,國際上幾家知名的紡機制造廠就開始生產各自的抓棉機,如立達公司的KarouselOpener,特呂茨施勒爾公司的ZA、MZA系列,后來發展到BT系列(BT2,BT6,BT8,BT10),赫格特公司的Multi-BaleOpenerMOI[9],這些機器的共同特點是將棉包放于棉包臺上,抓棉打手從棉包底部抓取棉塊,由2~3個單元機并合后輸出,屬于多(抓棉)點、下抓式。這類抓棉機的共同特點是開松的棉塊小,混棉作用好。存在的共同缺點是產量低,混棉包數少,占地面積大,動力消耗多,設備費用高,而且混棉成分不易掌握,補包頻繁,管理麻煩等。老廠改造沒有這么多空地可以容納,以致推廣速度長期緩慢,直到往復式抓棉機出現才使局面有所改變。
4.2一度國際領先的國產抓棉機
我國研究抓棉機,幾乎與國外同步。50年代末期,我國即有棉紡織廠開始用自己制造的抓棉機,1960年原紡織工業部紡織研究院正式立題,當國際上流行“下抓式”時,沒有走他們走的路,經分析研究,多次改進,也吸收了國內經驗,終于研究成功了雙打手、上抓式A005型往復式抓棉機與A006型自動混棉機,分別于1966年5月與12月通過鑒定,這個時間比國際上第一次展出往復式抓棉機早了12年。
A005型抓棉機采取把棉包放于能升降的平臺上,四側有墻板圍著,抓棉小車在軌道上從棉包頂部往復行走。升降機構埋于地下,安裝前須在地面做一個坑。棉包分兩節,當其中一節開始工作時,另外空著的一節隨時可以上包,當前一節已用去一半時,可同時啟動另一個棉包臺,兩節棉包臺同時喂棉,總喂入棉包數約40包左右。這種抓棉機對不同規格的棉包,須采取“削高嵌縫,低包抬高,平面看齊”的操作要求,由于兩臺交叉使用,既可保證連續生產(上包不停車),又可防止由于混和不良而產生的黃白紗。
由于A005型機用鋼材較費,約為A002型圓盤式抓棉機的六倍,同時又須挖地坑,安裝復雜,周期較長,根據當時的國情,為節約鋼材,不久鄭州紡機又開發了結構更為簡單、將棉包直接放地面的A002型圓盤抓棉機和跨在棉包上往復抓棉的A004型抓棉機,A002型機又替代A005型機大批量生產滿足國內外需要。
由于以上幾種國產抓棉機均具有結構簡單,操作維修方便,占地面積省,價格便宜等特點,使混棉工脫離了笨重的體力勞動和惡劣的勞動環境,很快在全國推廣應用,進入70年代,國內除極少數品種外,達到了全面推廣應用。
當然,抓棉機在我國從立題研究到推廣應用,均本著解決笨重體力勞動,改善勞動環境,而沒有與清梳聯技術聯系在一起。今天看來,輝煌已成為過去,現代化這一課正待補上。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