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藝特點:厭氧處理不是傳統(tǒng)的厭氧消化,而是進行水解和酸化作用。目的是對印染廢水中可生化性很差的某些高分子物質和不溶性物質通過水解酸化,降解為小分子物質和可溶性物質,提高可生化性和 BOD/CODcr值,為后續(xù)的生化處理創(chuàng)造條件。同時,好氧段生化處理產(chǎn)生的污泥經(jīng)沉淀池沉淀后全部沉淀回流到厭氧段生化,因污泥在厭氧生化段有足夠的停留時間,使整個系統(tǒng)沒有剩余污泥排放,即達到自身平衡。
(1) 厭氧池。廢水在池中停留 8~10h。厭氧池底部采用U型布水、能形成穩(wěn)定污泥床,厭氧池上部安裝PWT彈性立體填料,培養(yǎng)菌時容易掛膜,攔截污泥起到了三相分離器作用。脈沖發(fā)生器起到對厭氧池的攪拌作用,它的時間間隔為5 ~10 min。
(2) 好氧池。經(jīng)過厭氧池水解的廢液進入好氧池,停留6~8h。池中安裝PWT彈性立體填料,由于PWT 彈性立體填料能對氣泡進行二次切割, 提高氧的利用率。因此,采用穿孔曝器管曝氣,氧利用率可達1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好氧池悶曝過程中,接種污泥恢復活性后,必須立即進水,并投加養(yǎng)料,長時間不進水悶曝,池中DO過高,加速污泥自身氧化,長時間小負荷低流量運轉,容易產(chǎn)生絲狀菌過度繁殖,導致污泥膨脹而流失。
(3) 沉淀池。采用平流沉淀池,安裝行車刮泥機,長期使用,檢修期長,避免了常用斜管(板) 沉淀池坍塌造成的返修現(xiàn)象。
(4) 生物炭池。生物活性炭技術是近年來深受歡迎的深度處理技術。它利用活性炭本身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以及特種微生物吸附在活性炭表面進而分解污水中的有害物質,從而大大提高了深度處理的能力。生物炭池建議水力運行停留時間為1~2h。經(jīng)過上述工藝過程可以得到較好的運行參數(shù),詳見表2。

3 運行結果的分析
該廠廢水處理工程自1998年 8月開始調試運行,同年11月調試成功,調試投入運行至今,廢水處理達標率穩(wěn)定在95%以上,處理效果理想。此工藝加入生物炭池后處理的廢水可以達到生活雜用水標準,可以用于廠區(qū)的綠化、沖洗等用途,大大節(jié)約了自來水。先厭氧后好氧再加生物類接觸為主的處理工藝的優(yōu)點如下:(1)此組合工藝不僅具有較高的有機物去除效率,而且容易得到較好的出水水質,在有脫氮除磷要求時可同時得到去除氮磷的效果。(2) 實際運行表明:該組合工藝,使較大部分好氧污泥在工藝內部消化,大大減少了剩余污泥量。(3)實踐證明,該組合工藝對處理有機物成分復雜且含量較高的廢水,提供了一條經(jīng)濟有效的途徑。
<<上一頁[1][2]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yè)
推薦企業(yè)
推薦企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