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印染企業回用污水工程實例,對輕度污染的印染洗滌廢水進行分流處理回用,建立了回用水的鹽度積累模型,證明了該模型的收斂性與正確性,并求取其極限值。通過對回用水中的鹽類進行質量衡算,并分析鹽度積累模型中鹽度極限與回用率之間的關系,表明回用水中,鹽的積累有規律可循,且存在著積累的極限,其極限值與回用率η成正相關關系。
關鍵詞:染整;廢水處理;鹽度積累模型;極限;回用率
1試驗
印染廢水回用工程概況印染加工中,漂白、煮練和染色工序用水少,但排水水質污染嚴重;而洗滌環節用水量大,排水水質污染程度較輕,有處理回用的潛力。
據此,本項目提出分流處理印染污水并回用的節水方案:分流污染程度較重的漂白、煮練、染色和初洗工序的出水,排至綜合污水廠處理后達標排放;收納污染程度較輕的續洗污水,經處理凈化后回用于生產。
在實驗室小試基礎上,寧波象山某針織印染公司建立了一個規模為300m3/d的試驗污水廠,對印染生產過程中污染程度較輕的污水進行處理后回用。回用過程中,部分堿和鹽會在回用系統中積累,若含量較高,將影響印染質量。因此,在研究處理回用工藝時,分析控制回用水中鹽和堿的含量,是一項重要內容。本項目就鹽類的積累規律進行詳細的分析,并提出控制回用系統鹽度積累的措施。
1.1生產工藝、用水情況及分流方案
采用三臺0.3t的常壓染色機進行回用試驗,編號A1、A2、A3。每缸布的煮漂和染色均在一臺機器內完成,染色機每天生產情況為:浴比1∶10、18道水/缸布、4缸布/天,則每臺染色機每天的用水量為:0.3×10×18×4=216m3/d,3臺染色機用水為648m3/d。
每缸布的18道用水中,1~6道為煮漂用水,7~18道為染色用水。其中,第1道水用于煮練,第2道水用于煮練后的初次洗滌,兩者均含有大量的燒堿和雙氧水,pH值高、氧化能力強,污染嚴重;第7道水用于織物染色,第8、9道水用于染色后的初步洗滌,三者均含有大量的染料、硫酸鈉和碳酸鈉,鹽度、色度大,COD含量和pH值高。所以第1、2、7、8、9這五道水不適合回用,排到綜合污水廠處理,而不進入回用污水廠。其它十三道水均用于后續洗滌布料,污染程度低,處理后可回用到印染生產中。
1.2回用污水處理工藝
從處理出水回用于生產的要求出發,采用二級生物處理+深度處理的工藝,并對常規的二級生物處理(厭氧+好氧)做了針對性的改進,即將水解酸化池和接觸氧化池各分為兩段。
①調節池
該企業布匹染色生產周期為5~6h,生產排水間歇進行,設置調節池,能有效地調節污水水質和水量,并加入適量硫酸調節pH值。
②水解酸化池
本工藝將水解酸化池分為A1、A2兩段,營造兩種兼性的厭氧環境。來自調節池的印染污水先進入A1進行水解酸化預作用,一定程度減低污水的毒性,為A2段作準備;A2段是水解酸化主作用單元,可有效地改善污水的可生物降解性能(B/C)。兩段都裝有填料,能截流污泥,保證池內的污泥濃度。
③接觸氧化池
本工藝將接觸氧化池分為01、02兩段,營造兩種不同的好氧環境,利用不同生長階段的好氧微生物除去污水中的有機物。01段作為除去有機物(COD)主要單元,該段出水的COD含量已經低于100mg/L;02段起延時曝氣作用,以進一步減少水中有機物含量,并促進污泥自消化,實現污泥減量化。
④曝氣生物濾池
該濾池設置在二次沉淀池后面,起到深度處理作用,進一步降低水中的污染物,以符合回用水標準。
⑤復合反應器
這是一個由煤渣和石英砂作濾料的過濾器。
[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