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污泥處理系統采用濃縮壓濾方案,濾渣送到鍋爐間焚燒。
系統培菌調試后,正常運行半年,出水水質達到擬定的回用水標準。處理出水回用于布料染色生產,產品經檢驗,一次合格率在99%以上?;赜梦鬯畯S進水、出水水質對照,如表1所示。
1.3用水質量衡算
在回用系統啟動前,三臺染色機均采用自來水進行生產,用水量為648m3/d;回用后,A1、A2兩臺設備專門使用回用水,A3使用自來水。染色生產均使用自來水648m3/d,排出180m3/d(27%)重度污染水以及36m3/d剩余污泥,則回用水量為432m3/d,需要補充的自來水為:180+36=216m3/d。
2鹽度積累模型及模型極限
2.1鹽度積累概況
煮漂及染色過程中投加的大量堿和鹽類,如燒堿、純堿和硫酸鈉等,經分流后大部分隨濃液排走,但仍有少量殘留進入回用水系統。在調節池中加入適量硫酸中和后,這類物質最終轉化成硫酸鈉形式。為簡化計算過程,把這些堿和鹽類折合成硫酸鈉進行計算分析。
設水中Na2SO4濃度為40g/L,殘留率為10%,則每臺機器、每個生產周期進入調節池的初始水量:
3m3×13道水=39m3
殘留鹽量:40g/L×3m3×10%=12000g
調節池中硫酸鈉濃度:12000g/39m3=308mg/L
可以認為每回用一次,獲得308mg/L的外加鹽量(不等于調節池中的鹽度,因為有自來水摻入)。由于A3始終使用自來水,其單個生產周期混合洗滌污水鹽度始終為308mg/L,不會隨回用次數增加而增加,而A1、A2的出水則會在一定范圍內累積鹽度。
2.2鹽類濃度積累模型進入調節池的水量、水質關系
三臺染色機出水經分流后,污染程度較輕的洗滌污水進入回用污水廠,其中V=156m3/d,首次收集的污水尚未參與回用,此時調節池中硫酸鈉的混合濃度為308mg/L。
第一次回用后調節池硫酸鈉的混合濃度為:
C1=[2×(308+308)+308]/3=513mg/L
第二次回用后調節池硫酸鈉的混合濃度為:
C2=[2×(513+308)+308]/3=650mg/L
依次類推,回用(n+1)次后調節池中鹽類濃度為:
Cn+1=[2×(Cn+308)+308]/3=308+2/3Cn
Cn———回用n次后調節池中鹽類濃度,mg/L
現知,C0=308mg/L,n=1、2、……,證明limCn的存在及求該極限值:
①有界性
已知C1=513,C2=308+2/3C1=308+2/3×513=650,有513<C2<924;
假設513<Cn<924,又因Cn+1=308+2/3Cn,有513<Cn+1<924;
知Cn+1有界。
②單調性
Cn+1/Cn=(308+2/3Cn)/Cn=308/Cn+2/3
<<上一頁[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