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抗菌整理技術進步,抗菌性試驗方法也有相應的修訂﹒JAFET 的研究成果都先后反映在 JIS L1092- 1998 及其以后各修訂版中,而 JISL1092﹕2002纖維制品抗菌性試驗方法,抗菌效果可稱為較完善的版本﹒2000 年,由 JAFET 向 ISO TC38 提出“ 紡織品抗菌性和皮膚刺激性試驗法”提案,經各國投票贊成后,已成立 TC38/WG22/PTI 進行審議﹒并于 2001 年 4 月在日本東京、 2002 年 3 月在京都、同年 12 月在里昂召開過 3 次有關抗菌加工纖維制品抗菌性評估試驗法的ISO 國際會議﹒這是抗菌整理紡織品建立國際抗菌性試驗方法標準邁出的堅實的一步,該提案體現了抗菌技術上創新點如下﹕(一) 抗菌性定量試驗的試驗條件與使用條件接近,分成二種方法﹕(1)以靜菌活性值或殺菌活性值為評估標準的菌液吸收法(傳統的接種菌種方法),是高濕狀態下增殖細菌的抗菌性的定量試驗法﹒適用于消費過程中產生汗液和水分的制品,如緊身衣、襯衫、罩衫、睡衣、圍裙等﹒(2)以菌減少值為評估標準的細菌轉印法(Printing method,以區別于法國提案中轉移法 Transfer method,新增加的接種菌種方法),是低濕狀態下對非增殖性細菌的抗菌性的定量試驗法,適用于消費過程中不產生汗液和水分的制品,如白大褂、護士服、護理服、窗簾、地毯等﹒(二)精度高﹒(三)縮短了試驗時間又省力﹒
1 抗菌性定量試驗法概要
試驗菌﹕黃色葡萄球菌,肺炎桿菌等﹔試驗菌液的培養﹕培養 C利用瓊脂培養基(Nutrient Agar),(NA),培養(37± 1)℃×(24 ̄48)h﹔培養 D利用肉湯培養基(NutrientBroth),(NB),培養(37±1)℃×(18 ̄24)h﹔培養 E利用肉湯培養基(Nutrient Broth),(NB),培養(37±1)℃×(3±1)h(目標菌數 107 個/mL)﹔試驗菌液的調制﹕利用吸光度法(波長 660 nm)或是 ATP 法(波長 300 ̄650 nm),以培養 E的菌液 1/20NB 將菌濃度調制成(1±0﹒3)×105 個/mL 或1×107 ̄2×107 個/mL﹒
1﹒1 菌液吸收法
將(1±0﹒3)×105 個/mL 的菌液 0﹒2 mL 接種在玻璃瓶中的試驗布 0﹒4 g 上﹔培養器(37±1)℃,(18±1)h 培養﹔利用 0﹒2% Tween80 的生理食鹽水 20 mL﹔生菌數測定﹕(1)群體法,測定 NA 以(37±1)℃,(24 ̄48)h 培養后的群體數,并計算出生菌數﹔(2)ATP 法,利用 ATP 測定器求算發光量、ATP 濃度,計算出生菌數﹔活性值的計算見式(1)、式(2)﹒

式(1)、式(2)中,Ma 為剛接種在標準布后生菌數的對數值﹔Mb 為在標準布上培養 18 h 后生菌數的對數值﹔Mc為在試驗布上培養 18 h 后生菌數的對數值(試驗成立的條件﹕增殖值 F=Mb- Ma>1﹒5)﹒
1﹒2 細菌轉印法
將膜濾材(孔徑 0﹒4 !m)安裝在過濾器上,對 1×107 ̄2×107 個/mL 的菌液 2 mL 進行減壓過濾﹔在裝有瓊脂培養基的調濕玻璃器皿中將試驗布進行 18 ̄24 h的調濕處理﹔利用細菌轉印裝置將膜濾材上的細菌轉印到試驗布料上﹔培養器的環境為(20±1)℃,RH 70%以上,(1±0﹒1) ̄(4±0﹒1)h﹔用 SCDLP(Soybean- Casein DigestBrolh wilh lecin Polysorbat)培養基 20 mL 進行沖洗﹔生菌數測定﹕(1)群體法,利用 NA 進行(37±1)℃,24 ̄28 h培養后,測定群體數,并計算出生菌數﹔(2)ATP 法,利用ATP 測定器求算發光量、ATP 濃度,并計算出生菌數﹔細菌減少值的計算見式(3)﹒

式(3)中,Mf 為標準布上培養 1 ̄4 h 后生菌數的對數值﹔Mg 為在試驗布上培養 1 ̄4 h 后的生菌數的對數值﹒
[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