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日前中國商務部與歐盟貿易委員會就中歐雙方紡織品貿易達成一致協議,昭示國際貿易摩擦可以通過平等協商方式得以解決,但有一點不會改變,那就是今后低質低價產品絕無出路。正如中國對外貿易“藍皮書”《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指出的那樣:中國堅決反對通過其他手段變相延長配額體制的做法,但中國政府不鼓勵企業通過簡單的出口數量增長來開拓國際市場,而鼓勵通過技術進步逐步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以實現紡織品貿易的平穩過渡,開發功能性紡織品將是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的有效途徑之一。由此,今年5月底在京召開的第五屆功能性紡織品及納米技術應用研討會特別引人注目,而產業用紡織品如何實現功能化發展,如何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成為本屆研討會的焦點。
從本屆研討會上了解到,在當前的產業用紡織品領域,膜結構紡織材料和納米非織造材料最受推崇,被廣泛應用于國防、建筑、環保、醫藥、汽車等多種產業。
據專家介紹,由于玻纖和一些合成纖維本身具有強度高、疏水性好、耐腐蝕、防霉防臭等特殊性能,織成織物后再經過適當的聚合物涂層處理,使其功能性得到進一步提高。這種經過特殊處理的紡織材料被稱為膜結構紡織材料或膜材料,可廣泛應用于大型建筑的頂部建設。
國際上大約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膜結構建筑群,近幾年膜結構的應用領域已越來越廣泛,發展速度十分驚人。中國膜結構材料發展相對較晚,1997年上海第8屆全運會主場館頂部采用了這種結構,從此翻開了我國采用膜結構建設大型體育場館的歷史新篇。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的舉辦,膜結構材料應用的高峰期即將到來,必將為我國膜結構紡織材料的發展創造良機。
而納米非織造布是一種復合材料。與會專家介紹說,它是由納米材料和非織造材料經過一定工藝復合而成,具有特殊優越性能。非織造布是一種高科技新型材料,適應當前市場需要和產業結構調整;納米技術則是被人們稱為繼蒸汽機技術、電氣化技術、微電子技術之后的第四次產業革命的主導技術。集兩者優勢,使納米非織造復合材料成為名副其實的性能卓越的功能性紡織品,它的發展對21世紀的工業、農業、國防、經濟及社會生活各方面都將產生巨大影響。
在特種纖維技術方面,日本是世界領先的國家。盡管日本是紡織品進口大國,但日本的纖維和紡織品生產商利用自己所擁有的特種技術,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創匯,獲得了更為豐厚的利潤。
在日本,產業用紡織品生產所用的大部分纖維和纖維產品都具有功能性,屬于特種紡織品。日本工廠所消耗的纖維數量,用于產業用紡織品生產的比例高于服裝用,而且近幾年來日本生產商對產業用紡織品的傾向性更加明顯。目前,日本可以生產世界上大部分已產業化的高強高模纖維。就特種纖維產品的最終用途而言,信息、交通、環境、安全防護以及普通工業如過濾器和抹布等產業用紡織品的用量越來越大;就特種纖維產品的形式而言,非織造布和復合材料正在受到越來越足夠的重視。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