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圖6可知,O3/UV氧化廢水45min后,COD由反應前的150~160mg/L下降到50~58mg/L(COD去除率64%~67%)。由于溫度在提高污染物降解速度常數的同時,可降低臭氧的溶解度和體積傳質因數kLa,導致溫度對COD去除率的影響不明顯。O3/UV體系由于其礦化能力強,45min后,處理出水的COD、色度指標可達到GB4287—1992《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一級排放要求(見圖7)。
.jpg)
由圖7可知,O3/UV處理45min后,可將物化處理出水的BOD/COD由0.03提高到0.18,有利于達標出水仍能較好地為環境中的微生物降解。反應開始時,由于較大量的O3用于飽和液相,γ值為3.0(較大),45min后γ值為2.7 2.3、O3、O3/UV前置及后置工藝的比較(見表3)
.jpg)
(1)O3/UV 生化 物化法的出水COD為142mg/L,遠大于生化 物化 O3/UV法的58mg/L,表明生化 物化前置處理出水的COD、色度指標可達到GB4287—1992《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一級排放要求;而生化 物化后置的COD指標不能達到該排放要求。
(2)O3/UV后置工藝的O3消耗量0.48kgO3/m3,遠大于前置工藝的0.29kgO3/m3。
3、結論
3.1、生化 物化前置處理出水的COD和色度可達到GB4287—1992《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一級排放要求,而生化 物化后置處理出水的COD不能達到該排放要求;
3.2、生化 物化前置不僅可以提高出水水質,還可降低臭氧消耗量。
3.3、因氣相臭氧受紫外光照射后會分解,故在工藝設計時,應將臭氧溶解過程與其光反應過程分開,以避免氣相臭氧的消耗。
<<上一頁[1][2][3][4][5][6]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