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羊絨生產的重要基地,作為紡織品的一族,羊絨制品無論在滿足國內人民的衣著需求,還是在世界各國消費市場,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們應該看到,世界紡織品在高新技術的推動下,其技術含量已不可同日而語,全球紡織品配額的取消,對國內羊絨業發展將帶來新的機遇,業界同仁要保持清醒的認識。因為配額取消后,國際羊絨貿易門檻降低了,國內羊絨制品生產、出口企業勢必會爭相擴大出口,搶占國際市場份額,羊絨業依靠單純擴大產量來提高經濟效益已變得不可能。開發新的產品,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增加羊絨產品附加值,已成為開拓市場的一種重要手段。
1羊絨制品的特性
羊絨纖維是動物纖維中最細的一種,細度均勻,密度小,平均細度在15—16μm,在紡紗織造中排列緊密,抱合力好,所以保暖性好。羊絨纖維外表鱗片小而光滑,纖維中間有一空氣層,因而其重量輕,手感滑糯,色澤自然柔和。羊絨纖維吸濕性強,可充分地吸收染料,不易褪色。橫截面多為規則的圓形,與其它纖維相比,羊絨具有光澤自然、柔和、純正、艷麗等優點。羊絨纖維由于其卷曲數、卷曲率、卷曲回復率均較大,宜于加工為手感豐滿、柔軟、彈性好的針織品。與羊絨的優良獨特特性相對應,羊絨制品的特點也非常明顯,將其手感柔軟、絨面豐滿、保暖性好、吸濕性強、光澤自然柔和、穿著舒適等特點集中起來就是高雅華貴、風格獨特,是人們追求服裝高檔完美的理想佳品。
2產品開發與染整加工
2.1染色產品
2.1.1預處理工藝的改進
通常羊絨纖維染色前無需進行預處理工序。在收購羊絨時,絨商都經過洗絨,廠家按顏色需求選擇配絨,而后直接進行染色,顏色略有偏差,通過色絨調色但羊絨制品企業出于對原料成本及原料質量因素的考慮,正在摸索對部分的羊絨原料品種進行染前預處理。對預處理工藝研究比較多的就是紫絨脫色工藝和羊絨膚皮消除工藝。
1)紫絨脫色工藝
羊絨原料一般按其天然顏色可分為白、青、紫或褐色,就其產量,白色較少,紫色數量較多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脫色后的紫羊絨纖維,由于表面含油低,烘干后手感粗糙,纖維剛性明顯增大,應選擇某種有機硅柔軟劑進行柔軟處理,再經烘干,使脫色后羊絨的外觀和手感與白絨相接近。
2)羊絨膚皮消除
許多羊絨紡紗企業都遇到過這樣問題:羊絨纖維中夾雜的膚皮很難完全去除,在染色過程中由于上色率不同,色絨中出現深淺不一的斑點。這些斑點嚴重影響其制品質量和使用價值。目前有一種采用現代生物工程技術研制的稱為“絨爽”的羊絨去膚皮專用制劑,能徹底解決這一難題,且本產品中生物活性物質無毒、無害、無殘留,是綠色環保型產品。對其成分尚未有詳盡報道,但從其特性可以判斷,可能是一種類似生物酶的助劑,通過有選擇性質地催化分解山羊皮中部分蛋白質,從而消除膚皮。
這種助劑在低溫、中性條件下使用,不傷及絨纖維,在完整地保持絨的各項優良特性的同時清除附著于絨纖維表面的各類雜質,使處理后絨的白度明顯增加,方便和加強了后續染整工效。對用本制劑處理后的羊絨可適當調整染色工藝,以更好地保持絨的優良特性。染色溫度可降為_印℃,保溫時間縮短為10min。
2.1.2染色工藝的改進
1)選擇染色性能優良的環保型染料和助劑
作為高檔原料的羊絨纖維在染色加工時,要保證羊絨制品在穿著過程中的染色各項
2)選擇溫和的染色工藝減少對羊絨纖維的損耗
羊絨制品的高貴在于其手感豐滿、柔軟,任何加工環節中的疏忽都會導致其纖維損傷,從而影響到紡紗質量,更影響到制成品的手感。染色加工是最關鍵也是最易造成纖維損傷的工序,所以一般建議選擇溫和的染色工藝,以避免因染色過于劇烈導致手感粗糙。盡管在后整理中加入某些助劑可以作適當的彌補,但仍不為最佳選擇。所以人們一直嘗試著采用低溫染色工藝,低溫染色工藝有若干種,但考慮到成本與污染,目前首選研究的是采用低溫促染劑,它可使染色溫度降低5~10℃,減少了對羊絨纖維的損傷。
常用的低溫促染劑WLD是一種國產的表面活性劑。它對纖維具有凈洗、滲透等作用,對染料分子具有解聚作用,使染料分子容易進行纖維內部從而達到降低染色溫度、縮短時間的目的。
2.1.3后整理工藝的改進
后整理工藝改進研究比較多的是環保的后整理工藝和抗起球后整理工藝。
1)染色后整理加工中應注意采用環保型助劑
羊絨制品一般需要普通水洗縮絨柔軟處理,以達到手感豐滿效果。在這道工序中,應選用環保型凈洗劑和柔軟劑,常用的洗滌助劑有:肥皂、烷基磺酸納(AS)、油酰氨基酸納(雷米邦A)、烷基酰苯磺酸納(209)等,從其洗滌效果來看,209>雷米邦A>A-S>肥皂。支鏈烷基苯磺酸鹽(ABS)被歐盟認為屬于生物降
您所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