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項技術值得商榷 雖然E80精梳機在許多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優勢,但尚有一些技術問題值得商榷。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始梳點隔距偏大。E80型精梳機開始梳理時的錫林梳理隔距高達0.9毫米,隨后又急劇縮小,最緊點的梳理隔距也僅有0.35毫米。偏大的梳理隔距區間約占整個錫林梳理區的20%左右,始梳點隔距偏大,不利于前區錫林齒片對須叢的穿刺、開松及整理,也不利于后區錫林針布的梳理、排除結雜及短絨。尤其是采用重定量棉卷工藝時,須叢不能完全被錫林齒片插入,部分須叢仍浮游在錫林針布表面,非常不利于纖維單根化。這方面有兩項技術措施有待商討。其一,根據E80型精梳機實際梳理隔距曲線的變化規律,適當增加前區齒條齒全高0.3毫米~0.4毫米,基本上可使精梳機梳理隔距控制在等隔距梳理狀態。其二,在延遲錫林定位分度的同時優化分離結合機構聯桿尺寸,也具有同等效果。
第二,E80精梳機的錫林梳理區增加約45%,由鉗板、錫林、分離羅拉、毛刷以及罩板箱體構成的空間被壓縮,由液體流動時的連續原理:“液體的流速與截面積成反比”,可知:由于錫林高速度回轉產生的氣流負面層急劇增加,易造成精梳三角區流場工況負壓狀態的紊亂,可否考慮優化箱體各罩板、毛刷、后分離羅拉、羅拉清潔片的幾何尺寸及相位關系,以改善棉網分離接合質量。
第三,頂梳梳理作用的再認識。在高效能精梳機上機工藝中,立達公司極力推崇前進給棉工藝,而立達新型的RiQ-TOP自清潔頂梳的齒密度也僅為30齒/厘米。通過大的試驗數據表明,在前進給棉工藝中,頂梳梳理可影響精梳落棉率高達48.7%,可與錫林梳理51.3%的落棉率排除率平分秋色。
而在后退給棉工藝中,頂梳梳理影響精梳落棉率僅為25%,錫林梳理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因此在前進給棉工藝中,頂梳梳理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適當增加頂梳齒密度,不僅可以增加對纖維的擠壓,而且過濾作用也較為徹底,可以更有效地降低棉結、雜質及短絨,為進一步挖掘頂梳的梳理效能,可以考慮增加不同規格的頂梳齒密度,如35齒/厘米、38齒/厘米和41齒/厘米。
<<上一頁[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