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17日,第二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在北京密云古北水鎮召開。來自國家有關部門的領導及研究、教育、出版領域的專家學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中紡聯相關部門以及各省市區紡織服裝行業協會、專業院校、文化部門有關負責人及新聞媒體共300人出席本屆大會,《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報告(2017/2018)》在本屆大會上首次發布。與會專家普遍認為,構建紡織非遺發展命運共同體是在實現“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的轉型升級道路上一項立足新格局、新時空觀與新權責觀,具有現實意義與深遠意義的戰略工程。
會議期間,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發表題為《構建紡織非遺發展命運共同體》的主旨報告,就新時代紡織非遺傳承與發展事業,從“新使命、新目標、新觀念、新路徑”四大方面深入闡述分析了優秀傳統文化與技藝發展趨勢和方向。孫瑞哲表示,當今世界日趨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文明發展共同的財富,需要以更加開放和全球化的視野看待它的保護與傳承。
大會期間,中紡聯非遺辦與北京首創乾元傳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等企業和機構簽定紡織非遺合作與發展合作協議
“一帶一路”促進紡織非遺發展
紡織品是古絲綢之路最重要的交易貨品,更是古絲路沿線不同民族文化交流與對話的活態印記。紡織非遺在所有非遺項目中有著顯著特點,覆蓋面大、品種豐富、應用領域廣泛,和人民生產生活最為密切,有非常強的實用性,易于走進現代生活,融入時尚潮流。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發表題為《構建紡織非遺發展命運共同體》的主旨報告
孫瑞哲強調,本次大會特別提出了“構建紡織非遺發展命運共同體”這一主張,也就是要體現在體現新的歷史時期紡織非遺保護、傳承與創新所將秉承的一種更加開放、包容、共享、發展的科學態度與使命追求。
中國絲綢之路博物館館長趙豐的報告中介紹了絲綢之路博物館多年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表明,紡織非遺是古絲綢之路歷史上“互學互鑒”的重要見證。“如果說絲綢是絲綢之路上的商品傳播,那么養蠶、紡織工藝則是更重要的技術傳播。”從養蠶到織機再到染料,全球的絲綢發展歷史同時就是一部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交往史,而今,“一帶一路”倡議則為紡織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就“一帶一路”文化交流與紡織非遺發展作報告
趙豐介紹,目前絲路沿線已有20多個國家30多項絲制品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云錦、蘇繡、湘繡、粵繡、蜀繡等非遺產品還頻頻出現在中外交往的國禮之中。“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將會有更多原本‘封閉’的非遺跨出地區和國門,被‘一帶一路’沿線的人們所認識和共享。”
創新性發展是傳統文化傳承“指南針”
“‘非遺的保護還是創新’實際上是個偽命題”,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副司長王晨陽在會上表示,他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是在歷史與自然的互動中不斷再創造的過程,也是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生動實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包含非遺在內的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指南針。
針對非遺的保護與創新,業界已有共識:弘揚傳統文化、振興傳統工藝是非遺保護的一項重要任務。沒有保護與傳承,創新就缺乏根基;不善于創新,傳承難以獲得可持續的生命力。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樣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產生深刻的影響。孫瑞哲在發言中明確表示,沒有市場的生存能力,就沒有非遺的可持續發展。“國家政策扶持應當與增強非遺自身的造血機能相結合,發揮政府和市場兩種力量的作用,同時也要促進各個不同領域的品牌和企業專業的設計力量、科研與創新力量、市場營銷力量等各種優質資源跨界融合、集成創新,以市場為導向推動非遺資源合理流動并高效發揮作用。”
投身紡織非遺行業的企業、研究院校等也對創新投入了相當大的力量。北京首都創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愛慶向記者介紹,首創非遺與設計學院作為全國首屆非遺類工程師學院,已經在今年7月揭牌,通過聚合產學研力量,推進非遺人才的培養、教育提升和理論創新,推動非遺的系統傳承和永續發展。
北京依文服飾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夏華則用15年的時間嘗試了一條非遺手藝人的推廣之路。大山里的8千多繡娘提供了5千多種具有中國民族美學特色的紋樣,依文集團則通過建設1千個繡夢工坊將銷售平臺開放給手工藝人。這些極具匠心的設計和手工在國際上頗受歡迎,“比國際的奢侈品一點都不差”,夏華笑著說。
推薦企業面向顧客,持續改進,實施品牌戰略,必須是
經編未來 無限可能
云展云舒,龍行天下 并人間品質,梳天下纖維
印染機械 首選黃石經緯 印花機 絲光機 蒸化機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