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環資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環資委、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環分院、河海大學水文水資源學院共同主辦的第四屆太湖國際論壇在江蘇蘇州舉辦。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原副會長楊東輝、產業部副主任華珊,中國標準化研究院黨委副書記段煉,中國國際工程資訊有限公司專家學術委員會秘書長李越,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淡水項目主任任文偉等嘉賓,以及來自地方政府、專業院校、學者專家及企業代表近300人出席了主論壇開幕式。
據了解,太湖國際論壇是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起的每年一屆的流域綜合治理及水資源保護國際論壇,自2015年起,已經先后在無錫、常州、宜興舉辦了三屆,為借鑒交流流域治理國際經驗、推動中國流域治理模式改革創新搭建了交流分享平臺,并且幫助多方參與的流域治理、水資源管理與水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效果。
孫淮濱在致辭中表示,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紡織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年纖維加工總量達到5630萬噸,如此體量的加工規模對水資源和生態環境有巨大的需求和影響。紡織行業需要按照國家政策要求和消費市場導向,加強水資源節約和水環境保護,將其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早在4年前,中紡聯環資委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就共同提出了“善水行動在紡織”的理念,這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他指出,節水行動標準先行,中紡聯組織制定了一批取水定額、節水型企業等國家標準,標準體系日趨完善,為紡織企業水效提升提供了重要參考。此外,紡織產業集群和園區眾多,企業集聚效應會帶來較大的水環境壓力,需要要對區域水資源承載力進行客觀評估。同時,要加強先進適用節水工藝、技術和裝備在行業中的推廣和應用,開展節水型企業和水效領跑者對標達標活動,做好宣傳引導,樹立行業示范。他強調,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不是一家企業、一個行業就能做好的,必須要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協同作戰,發揮各方優勢才能穩步推進。
華珊以“推動紡織強國建設需要綠色驅動”為題,針對紡織強國建設的現狀及目標、紡織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形勢,以及紡織行業可持續發展方向等內容做了分享。她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紡織工業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綠色發展一直是紡織工業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十二五“期間,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制定了到2020年初步建成紡織強國的目標,提出了“科技、品牌、人才和可持續發展”四大強國戰略。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十三五“期間又提出“科技、時尚、綠色”發展的新標簽。綠色驅動需要從多方面持續發力,一是行業發展理念要與社會主義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接軌;二是行業發展需要滿足人們對生產和生活環境改善的美好期待;三是行業提供的產品,要從設計、原料采購、生產加工、再利用等全過程滿足生態環保要求;四是行業發展需要構建綠色發展命運共同體,從全球視角加強協同合作。
隨后,大會舉行了河海大學-WWF國際河湖保護與管理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東太湖健康診斷與智能管理”項目啟動儀式。
同日下午,還舉行了紡織行業區域布局及水管理創新行動展望研討會,該研討會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環資委、世界自然基金會主辦,并得到了高勛綠色智能裝備(廣州)有限公司、H&M、Tommy Hilfiger、 Target、匯豐銀行等單位的大力支持。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原副會長楊東輝,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淡水項目主任任文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部副主任華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國際貿易辦公室副主任趙明霞,塔里木大學機械電氣化工程學院副院長龔?,合肥工業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副教授尚熳廷,互太(番禺)紡織印染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奇志,Sedo Engineering 總經理Herbert Guebeli,上海東隆羽絨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戀建,廣州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分所所長助理、研究員于廣平等領導嘉賓以及企業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討會。
會議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部副主任程晧、世界自然基金會水管理創新項目專員林盼秋主持。
華珊在題為《紡織產業區域布局現狀及影響因素》的報告中表示,影響區域布局的因素主要包括三大類,一是產業基礎,二是資的條件,三是政策環境。比如我國東部五省是傳統紡織行業的強省,既有良好產業基礎,也有人才、技術的資源,更加靠近市場、貿易口岸,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化纖原料基地,也是非常集中的印染產能的基地。而中部地區,經濟相對沒有東部發達,但有一定的產業基礎,有比較豐富的勞動力的資源,基礎設施近些年不斷的改善,同時還具有潛力比較大消費的潛力;西部的新疆,擁有棉花資源、政策優勢以及向西貿易通道的潛能,這些優勢對我們布局都有非常直接的影響。
新疆塔里木大學機械電氣化工程學院副院長龔?在題為《新疆承接紡織產業轉移的新機遇和挑戰》的報告中重點介紹了新疆的產業政策。他強調,阿拉爾開發區正在迅速崛起成為新疆地區最具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是中國絲綢之路核心區上理想的投資目的地。
合肥工業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副教授尚熳廷在題為《新疆工業發展與水環境承載力研究》的報告中分別從新疆紡織產業發展現狀及用水分析、紡織工業基地水資源及開發利用現狀、重點紡織工業基地需水預測、重點紡織工業基地水資源承載力評價、紡織產業結構優化及節水減污對策等方面進行了闡述,并在最后提出了與之相對應的十條建議。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國際貿易辦公室副主任趙明霞在題為《紡織行業國際化布局現狀及趨勢》的報告中重點分析了中國本身所具有的投資優勢,比如政治環境穩定,市場經濟體系更趨完善,內需市場規模龐大且增長活躍,紡織產業鏈體系完整,生產性服務配套體系成熟,勞動力素質杰出,構建區域間、國內外合理分工、高效協同的產業布局體系是核心導向,國內產業轉移仍是重要的發展方向,不過她也指出,紡織產業鏈部分環節現階段仍不具備向海外規模化轉移的條件或必要性(如化纖、紡織機械、染整、產業用等)。
她在報告中還建議,外投資決策要全面比較國內外資源環境條件,著眼企業中長期發展,考慮與國內原有企業的資源配置關系;確保有強大的國際化管理運營人才團隊,注重對文化差異的理解與融合,有效培養本地化人才隊伍。
互太(番禺)紡織印染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奇志在題為《開展水效管理促進綠色生產》的報告中提到,互太自建廠以來一直堅持走節水、節能、環保、資源優化、綠色生產、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早在21年前廠房興建時就已考慮節能、節水措施。比如通過引進Then 及Thies 氣流染色設備對公司主要用水設備染色機進行設備升級改造,染色浴比由原來1:8 降低至1:4;實現蒸汽耗量減少30%,節水50%,大大降低了公司染色工序生產用水水量,他表示,這些節水項目和措施的實施,為企業取得良好的節水效益做出了貢獻。而鑒于互太公司在節水管理和水效推動活動中做出的工作,工信部授予互太公司為“2017年重點用水領跑者企業”榮譽稱號。
Sedo Engineering總經理Mr. Herbert Guebeli在題為《電解技術在牛仔工業的應用》的發言中接得好,Smartindigo 是瑞士SEDOENGINEERING公司最新研發的靛蘭電解技術。它將用電力徹底替代靛蘭還原時使用的化學品,減少污染排放,進而使牛仔生產變為綠色生產過程。整個電解過程沒有任何污染排放,副產品只有氧氣產生。它將對牛仔染色產生革命性的變化。Sedoengineering公司將與綠章工業合作在中國共同推廣Smartindigo技術。
在本次研討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環資委聯合世界自然基金會向全行業、全社會發布了《 “舊衣零拋棄”廢舊紡織品(羽絨類)綜合利用行動計劃倡議書》。(倡議書全文附后)
孫淮濱解讀了“舊衣零拋棄”——廢舊紡織品(羽絨類)綜合利用活動倡議的背景和意義。他表示,“舊衣零拋棄”從2014年開始,持續地走進品牌、走進院校、走進社區。“零拋棄”的概念雖然很難達到,但我們通過將人們家里不再使用和消費的一種資源,通過回收分解,實現再利用。這種意義不僅是資源的再利用,也是一種節約,讓廢舊資源重新回到生產和消費領域。
對于選擇羽絨這樣一種材料作為試點,孫淮濱表示,羽絨作為一種材料,價值較高,在再利用方面有較好的價值基礎;同時,羽絨一般會在較封閉的狀態使用,安全性較高,特別是其功能性受到的損壞較小,適合回收再利用;再次,如果羽絨以焚燒、掩埋等方式進行處理,對生態破壞性較大,"量大面廣,價值高,功能損失小"這些都是選擇羽絨作為試點的原因所在。
他還指出,紡織品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源消耗,廢舊衣物的回收利用能夠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同時對轉變下游消費理念,倡導資源節約有著重要意義。
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淡水項目主任任文偉在題為《從國際非政府組織視角談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的報告中談道,紡織品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源消耗,包括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等方面的影響,如何把廢棄物,廢舊衣物回收利用,這具有重大意義。
同時他表示,世界自然基金會過去做了很多大量的嘗試。圍繞市場的轉型,他們做了一個調研,發現全球跟人類社會意識相關的生產環節,或者消費環節,都是在全球三五百個品牌商或是零售商掌控著。想保護地球,生產者僅有幾百萬上千萬,但消費者有幾億上十億,通過推動大的品牌來推動整個市場的轉型很有啟發意義,世界自然基金會作為一個國際組織,非常愿同品牌、行業協會一起推動這項有意義的事情。
上海東隆羽絨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戀建在題為《標準化的羽絨拆解及分級利用試點建設》的報告中談道,羽絨作為一個起始來做舊衣零拋棄,最重要的是羽絨有很重要的價值。如今,羽絨服已經逐步從最初的飽暖功能變得更具時尚化,更新換代就會加速,淘汰率非常高,作為羽絨原料回收就有很大的意義。目前,東隆已經有了行動計劃:
首先與深圳的升東華環保有限公司合作開展廢舊羽絨制品的拆解試生產;二是積極參與拆解設備的研發和試用過程;三是負責廢舊羽絨制品標準化拆解試點建設;四是負責再生羽絨的分級利用試點示范中心建設;五是積極參與再生羽絨分級標準制定工作,為行業提供數據基礎;六是配合開展廢舊紡織品再生利用羽絨產品相關標準體系建設,為開展廢舊紡織資源綜合利用行業調查與研究提供數據支撐。
廣州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分所所長助理、研究員于廣平在題為《基于互聯網融合的廢舊紡織品回收與再利用大數據平臺建設》的報告中表示,現在回收箱基本上是傳統回收箱,利用這種方式每年回收的量不到10%,且回收利用的廢舊紡織品來源和去向無法追溯,這對我行業的發展、統計和管理都很不方便。
他分別面從4個維度提出平臺的功能價值:面向公眾,廢舊紡織品希望更多的民眾、公眾能夠參與進來;面向服務商,可以推共數據接口,回收與再利用全過程接入大數據平臺,設備與運維,協同物流信息優化生產調度;面向品牌商,通過采購再生產達到資源循環利用,減少資源浪費,獲得更多綠色采購渠道,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效益,減少企業碳足跡;面向國家行業,有了數據之后就可以做很多的分析,相應的碳足跡的測量以及認證,行業的白皮書,包括行業體系的建立,都可以通過平臺來實現。
在本次研討會上,還舉行了“廢舊紡織品(羽絨類)綜合利用產業試點項目啟動儀式”。該項目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環資委、世界自然基金會作為牽頭單位,并由廣州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分所、太原理工大學輕紡工程學院作為技術支撐單位,同時由深圳市升東華環保控股有限公司作為回收物流企業,以及由上海東隆羽絨制品有限公司、華東理工大學華昌聚合物有限公司作為資源再生企業。
研討會最后,楊東輝做總結發言。楊東輝表示,我國屬于缺水國家,而且我國紡織業體量居世界首位,對“水”的需求異常高,因此“節約用水”、“合理用水”以及“水的相關管理”對于行業乃至國家來說意義重大。另外,“循環經濟”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從很早開始就已經展開可該項活動,并致力于此,今后還將繼續堅持下去,并將其發揚光大。
倡議書
“舊衣零拋棄”廢舊紡織品(羽絨類)綜合利用行動計劃倡議書
“舊衣零拋棄”是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在2014年“品牌服裝企業舊衣回收活動”啟動儀式上提出來的。作為宣傳與行動口號,希望引導行業及社會促進廢舊紡織品實現循環經濟意義上的零廢棄。通過此項活動使“舊衣零拋棄”走進學校、走進社區,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宣傳了綠色消費理念,培育民眾環境保護的意識,同時進行了慈善捐贈,幫扶貧困地區的學生和家庭。這是我國紡織服裝產業資源綜合利用和開展社會公益活動的一次探索,旨在通過品牌企業自主回收活動,實現產業和慈善的共贏。
今天我們再次發出“舊衣零拋棄”羽絨類紡織品綜合利用行動的倡議。通過建設羽絨類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產業試點,帶動廢舊紡織品回收體系、再利用循環體系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解決羽絨類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方面的瓶頸問題。首先,羽絨來自于鴨、鵝等水禽,大量養殖水禽,對養殖水域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其次,羽絨在使用后通過回收分級還可以進行循環使用,不影響其功能。但目前羽絨類紡織品的回收利用存在人工拆解環境差,以家庭作坊為主,多在城鄉結合部,缺乏監管。第三,拆解后的廢舊紡織品,被當做垃圾扔掉,或焚燒或填滿處理,造成了二次環境污染。
零廢棄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資源,將廢舊資源的浪費降到最少。零廢棄既是目標,也是行動計劃。行動計劃包括減量、重復利用、資源化循環利用,消費習慣的改變及重視產品的設計,這需要全行業、全社會的共同參與。
為此,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環資委聯合世界自然基會共同開展“舊衣零拋棄”羽絨類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行動計劃,積極推行綠色設計理念、宣傳綠色消費模式,倡導綠色生活方式。通過與廣州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分所合作建設基于智能回收箱的互聯網+廢舊紡織品資源綜合利用公共服務平臺(大數據中心),為廢舊紡織品回收、資源再利用、綠色供應鏈建設提供支撐;并通過與行業領先企業合作,建設多層次的廢舊紡織品回收體系;創建一批廢舊紡織品標準化分揀、拆解、資源再生產業試點示范;聯合科研院所、裝備企業共同開展羽絨類紡織品分揀、拆解、分質利用等關鍵技術、裝備及產品的研發,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促進廢舊紡織品再生資源利用產業鏈合作。
在此,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環資委聯合世界自然基金會向全行業、全社會發出倡議,參與羽絨類廢舊紡織品“舊衣零拋棄”行動計劃,倡導和推動舊衣是資源可循環利用的理念和事業。
推薦企業面向顧客,持續改進,實施品牌戰略,必須是
經編未來 無限可能
云展云舒,龍行天下 并人間品質,梳天下纖維
印染機械 首選黃石經緯 印花機 絲光機 蒸化機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