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環保整治,江蘇恒隆作物保護有限公司(恒隆作物)已停產7月有余,亞邦股份備受煎熬,損失慘重!
花9億收購,2個月后就停產...
今年2月份,亞邦股份剛剛以9億元現金向控股股東亞邦投資控股集團及其他交易方收購恒隆作物70.60%的股權。
誰料到,4月份亞邦股份就遭遇江蘇省環保監察風暴,包括恒隆作物在內的8家子公司均面臨停工停產。
眼見年內復產無望,亞邦股份決定將恒隆作物的業績承諾期延后一年。此舉立馬遭遇上交所問詢。
12月12日,亞邦股份回復稱,預計恒隆作物2019年一季度達到復產標準,但目前尚不確定準確時間。調整后的業績承諾提高了金額,如仍未能實現,承諾方將進行補償,控股股東具備資金補償能力。恒隆作物在被收購后不久便陷入如此尷尬的境遇,亞邦股份也感到「對股東有點沒交代」。
12月13日,公司證券部人士對以投資者身份致電的記者表示:「這是整個園區的停產,公司也很無奈。不過承諾期雖延后了一年,但金額提高了,如果達不到標準,會按照賠償來的。」該人士坦言,由于被迫停產,4-10月份公司運營很困難。「但目前已復產3家企業,最艱難的時候已經過去。」
遭遇環保黑天鵝
亞邦股份的困境始于一場江蘇省的環保監察風暴。
今年4月26日,連云港市政府對灌云、灌南兩地化工園區全面停工,該園區是國內除蕭紹地區外,重要的染料集聚廠區,里面就包括亞邦股份8家公司。
該影響對亞邦股份的打擊不可謂不大。由于涉及停產公司占總營收的82.85%,亞邦股份一度「被ST」,等到10月中旬3家企業被批準具備復產條件,亞邦股份才于11月7日撤銷風險警示。
「今年4-10月份,公司運行是比較困難的,不僅是生產經營方面,還面臨政府溝通、人事調整等事項。按往年經驗,今年公司利潤本來是很可觀的,但遇到整個園區停產我們也沒辦法,可以說白白損失了幾個億。」亞邦股份證券部人士說道。
盡管亞邦股份堅稱此次停產是針對整個園區的行為,但并不意味著亞邦股份無可指摘。其子公司華爾化工、佳麥化工、金囤農化曾因各種環保問題受行政處罰,亞邦股份也表示將在2018年投資約2億元加大環保治理。
這些影響直接反映在企業中報和三季報中。三季末,亞邦股份營收16.4億元,下降32.97%;凈利潤2.7億元,下降43.5%。據悉,在這段停工的6-7個月時間內,亞邦股份只能通過庫存和委外加工支撐公司經營。
「從中報和三季報來看,雖然凈利潤有所下降,但沒出現虧損。在嚴峻的環保形勢下,公司復產到現在,前面的困難都已經過了。」證券部人士說道。
市場分析人士也對亞邦股份的復產持樂觀態度。申萬宏源、太平洋證券均對其作出增持和買入評級。原因是亞邦股份為國內蒽醌染料寡頭,細分品類占全國市場份額最高約60%,公司停產導致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復產后四季度業績有望改善。
8倍溢價收購留隱患
不過,亞邦股份的困境還未完全解除,尤其是如何處理新收購標的恒隆作物的業績承諾問題。從12月12日亞邦股份的公告看,恒隆作物正在進行改造工作,尚未恢復生產,也未收到政府關于復產安排的任何通知文件。
據前述證券部人士介紹,第二批復產要求比第一批更嚴格,需要3個政府部門聯合專家組驗收,復核需要時間,目前其他被停產企業還處在申請復產階段。這也是公告中所說「尚不確定準確的復產時間」的原因。據悉,由于恒隆作物生產的是農藥,環保的約束標準來得更高。
亞邦股份于今年2月份完成對恒隆作物的收購,交易對價為9.04億元,按資產收益法計算,恒隆作物股東全部權益評估價值為12.82億元,增值率達766.85%。尤為敏感的是,此次交易對象為控股股東亞邦投資,并且,這是亞邦投資與另一家上市公司江山股份收購失敗后,為恒隆作物找的第二個「婆家」。
但收購后不久恒隆作物就停產了。數據顯示,2018年1-10月份,恒隆作物營收總額21274.39萬元,利潤虧損2590萬元。這離當時給出的2018年業績承諾「不低于9000萬元」有很大差距。眼見業績承諾完成無望,亞邦股份于12月4日給出業績承諾調整方案。將承諾期由2018-2020年調整為2019-2021年,累計凈利潤總和不低于4.13億元,高于之前3.54億元的承諾。
亞邦股份對調整的合理性解釋稱:恒隆作物因政府統一的安全環保提標整治工作而停產,屬自身無法控制的客觀原因,并非單個企業的原因,具有偶發性和不可預測性。不過,調整方案雖獲董事會通過,但仍存變數。據一位接近監管層人士說法,「調整業績承諾的監管比較嚴格,要看交易所后續處理。」
化工園區停產的后果,究竟誰來買單?
推薦企業面向顧客,持續改進,實施品牌戰略,必須是
經編未來 無限可能
云展云舒,龍行天下 并人間品質,梳天下纖維
印染機械 首選黃石經緯 印花機 絲光機 蒸化機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