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省紡織行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面對中美貿易摩擦、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等內外部環境變化,加強政策引導和規劃實施,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產業呈現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
一、行業經濟運行更穩
(一)工業生產穩步增長
受益于企業轉型步伐加快,高支紗面料比重提高,高附加值面料產銷形勢較好,全省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長6.5%,高于全國同行業3.6個百分點。其中,紡織業,服裝、服飾業,皮毛制品和制鞋業,化學纖維制造業企業分別完成增加值5.5%、9.0%、4.8%、4.0%;紗、無紡布產量同比增長10%和26.9%。
(二)經濟效益穩步提升
得益于國內外市場的良好支撐作用,行業效益增速呈現逐步加快走勢。全省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264.1億元,同比增長10.6%,高于全國同行業7.7個百分點,高于全省工業2.4個百分點;其中:紡織業,服裝、服飾業,皮毛制品和制鞋業,化學纖維制造業分別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97.1億元、860.9億元、247.0億元、59.1億元;同比增長11.0 %、8.7 %、12.5 %、17.4 %。
利潤總額144.5億元,同比增長29.4%,高于全國同行業21.4個百分點,高于全省工業10.4個百分點;同比加快26.1個百分點。其中:紡織業,服裝、服飾業,皮毛制品和制鞋業,化學纖維制造業分別實現利潤92.8億元、41.0億元、8.4億元、2.4億元,同比增長29.5 %、24.7 %、54.3 %、37.7%。
(三)出口創匯持續回暖
在世界經濟保持復蘇、消費需求回升的刺激作用下,全行業實現出口創匯35.2億美元,同比增長18.2%;其中紡織品出口9.5億美元,同比增長29.4%;服裝出口25.7億美元,同比增長14.5%。醫療衛生用紡織品和服裝依然是出口的主力軍,枝江奧美創匯26218萬美元,武漢愛帝10600萬美元,武漢凱晨9100萬美元,美爾雅5338萬美元;一些重點出口企業增長明顯,博拉經緯出口增長88.5%,仙桃新發出口增長26.0%。
二、行業發展質效更好
(一)增品種,適應和引領消費升級趨勢
際華三五四二開發出多功能漢麻木棉復合救生保暖面料;山特萊公司利用廢舊礦泉水瓶粉碎加工成環保聚酯漿料,可降解、無污染,擁有3項國家發明專利和7項實用新型專利;成雄織造公司生產的超細旦棉嬰兒用品深受市場青睞;生隆材料公司研發生產的高彈植物纖維新型材料,廣泛用于新型汽車和軟體家具;金漢江公司研發的8個高端產品和300多項專利,不僅帶動了5個行業升級發展,還加快了我國精制棉運用從傳統軍工火藥向食品、日化、醫藥、電子、塑料、航空航天等高端領域的拓展,推動了精制棉首次進入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
(二)提品質,以智能化促進精品制造
在用工成本不斷上漲的背景下,提升紡織裝備的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水平成為紡織行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穩定性的重要手段。金安紡織公司繼2017年實施十多項技改后,2018年又成功地實施了16項大型技改,對提高產品質量、生產效率和降低成本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產品一等品率長期保持在99.9%以上;武漢愛帝、枝江奧美入選工信部2018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名單;裕大華入選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項目名單。
(三)創品牌,樹立湖北紡織良好形象
繼穩健集團“全棉時代”之后,枝江奧美重點打造的母嬰系列品牌“奧美生活”一經投放市場,迅速得到消費者認可。喬萬尼、愛帝、貓人、佐爾美、際華三五四二入選工信部120家重點跟蹤自主品牌企業名單。在全省支柱產業隱形冠軍評審中,際華三五零九等4家企業被評為示范企業,湖北祥源公司等7家企業被評為科技小巨人,湖北申邦化纖公司等18家企業進入培育企業名單。紅T時尚創意園區集聚了近100家設計師工作室,成為設計師眾創、品牌孵化、時尚設計展示交易、設計人才培育的重要平臺。
(四)重環保,提升行業生態顏值
在印染、粘膠纖維、再生纖維等行業進一步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提高清潔化生產水平,一批企業進入工信部規范條件公告名單。金漢江公司率先在行業內成功解決了蒸煮黑液和高耗水的行業發展瓶頸,每年減排效益近900萬元,成為全國同行業第一家生態、綠色、環保型企業。黃岡綠宇公司以廢舊紡織品及廢PET瓶片等為原料,加工生產滌綸再生纖維及紡織布料,可廣泛應用于水利設施、高鐵地鐵、海綿城市、橋梁隧道等領域。全省印染企業生產設備數字化率接近40%,每百米印染布新鮮水需水量由2.5噸下降到1.8噸以下,水回用率由15%提高到30%以上;再生纖維年產量達到30萬噸,占纖維加工總量比重達9%以上。
三、新舊動能轉換更快
(一)技術創新引領新舊動能轉換
基礎研究進一步加強,行業共性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武漢紡織大學等單位研發的“高性能紗線與織物的產業化生產”、“纖維成形的靜電調控關鍵技術及應用”、“聚酯布增強纖維網格砂布卷”分別榮獲省政府科技發明一、二、三等獎;黃岡穩健的功能性全棉水刺非織造布關鍵制造技術獲科技進步三等獎;夢絲家綠色環保公司榮獲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獎。“生物酶連續式羊毛快速防縮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等4個項目榮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一等獎;“新型環保復合面料生產關鍵技術創新及其產業化”等4個項目獲二等獎;武漢紡友技術公司的“基于數字化紡織企業新營銷解決方案”獲行業信息化成果二等獎;武漢紡織大學的牛仔服裝先進制造重點實驗室等2個機構被評為2018年紡織行業重點實驗室;際華三五零九、天門紡機等4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工業設計中心。
(二)產學研合作助推新舊動能轉換
際華三五四二與武漢紡織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共建紡織工程研究中心,產品先后榮獲“2018-2019年度針織用紗線推薦產品”和“2019/20秋冬中國流行面料”優秀獎和湖北科技進步獎、“紡織之光”科學技術獎等獎項。武漢紡織大學與武漢市積極謀劃推進“大纖維工業研究院”的組建,協同武漢纖維谷公司合力打造勝海湖“纖維谷”項目,孵化打造萬億規模泛產業集群。
(三)區域結構優化激活新舊動能轉換
全省紡織產業基地發展勢頭強勁,產業發展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襄陽市紡織工業實現產值578.2億元,同比增長11.1%;出口同比增長63.1%,推動產業增速提高3個百分點。潛江規上紡織企業70家,占全市規上企業總數25.64%;實現產值213.2億元,同比增長16.6%,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2.6 %;荊州市打造家紡、針織服裝兩大省級產業集群和紡織印染循環經濟產業園,著力謀劃棉服、羽絨服制造基地,全年利潤同比增長32.2%;咸寧紡織工業全年利潤同比增長19.4%,稅金同比增長21.6%。
(四)集群轉型升級加速新舊動能轉換
一批特色產業集群提質增效,轉型升級進一步加快。孝感市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天門棉花產業集群等12個產業集群被評為省級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馬口鎮發揮龍頭引領作用,帶動周邊鄉鎮及相關產業快速發展,將“中國制線名鎮”唱響全國;“中國針織名鎮”、“中國嬰童裝名鎮”岑河鎮有針紡企業350家,擁有從棉花加工到成衣制造銷售的全產業鏈,被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確認為產業鏈最完備的集群之一,其中規上企業23家,年產值超過50億元,年上繳稅收4500萬元。
(五)“互聯網+紡織”新模式助力新舊動能轉換
由于長期受困于滯銷造成積壓威脅,金安紡織公司通過“互聯網+”模式應用,建立相關預警模型,分析供銷趨勢及客戶偏好波動情況,及時剝離不良產品,保持了無產品積壓、無呆滯貨款、無限產停產的“三無”局面。紅葉針織公司通過電商大數據,實時了解市場需求,年銷售3.5億元,其中80%以上是線上銷售;“雙十一”當天銷售超過2000萬元。玉沙家紡公司毛巾系列產品和芭蒂娜服飾女裝產線上線下同步銷售,電商業務發展迅猛。
四、行業發展后勁更足
(一)一批龍頭企業成長壯大
孝棉集團等10家企業入選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競爭力榜單;武漢凱晨公司等3家企業入選紡織行業出口創匯百強企業。際華三五四二等企業參與行業、地方和團體標準編制,不僅規范了生產流程,實現了節本增效,更獲得了行業話語權。武漢愛帝等企業被評為湖北省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平臺;全省規模最大的棉紡企業景天集團,實行棉花收購、加工、紡紗到織布一條龍經營模式,紡紗規模達到50萬錠,入選“全省百強”企業;枝江奧美公司總部搬遷湖北,并通過證監會審核,預計2019年在深交所上市。
(二)一批重大項目有序推進
總投資281億元的晨鳴“林漿纖紗一體化”項目進展順利,一期工程漿纖項目預計2019年投產,年產值30億元;規劃投資135億元的黃岡綠宇環保項目一期工程聚合生產線即將投產,項目計劃5年內達到年產100萬噸滌綸再生纖維及50億米布料,實現年產值400億元、稅收12億元;總投資30億的際華智能紡織工業園破土動工,建設20萬錠智能紡紗、800臺無梭織機和8條智能印染生產線;金環公司總投資23.85億元年產10萬噸綠色纖維素纖維項目,預計2019年竣工投產;天門紡織服裝特色小鎮總投資117億元,打造集產品研發設計、生產、面輔料配套、倉儲、物流、銷售于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服裝小鎮。
(三)一批重大增長點竣工投產
石首德永盛公司投資5億元“智能化紡織工業園”項目開始試生產,項目達產后可生產各類紗線5萬噸,完成工業總產值12億元;湖北安棉投資5億元新上精梳高支紗生產線,采用美國的“四分制”標準,人工減少、環境凈化,質量、產能及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得到提升;金漢江公司投入3億元,建成4.5萬噸高性能精制棉纖維素生產線,代表了精制棉最高科技水平,成為我國產業轉型的示范;名仁紡織、妙虎紡織不斷加大技改投入,由原來的7萬錠、8萬錠,發展到現在的30萬錠、22萬錠規模。
(四)一批企業對外開放步伐加快
一批重點紡織企業抓住產業援疆和“一帶一路”戰略機遇,開展國際、國內產能合作,進入全球布局、跨國經營新階段。湖北孝棉20萬錠、枝江奧美40萬錠新疆紡紗項目建成投產,武漢凱晨到緬甸建立生產基地,秭歸吉盛擴大柬埔寨服裝生產基地產能,際華三五四二先后在美國、印度建立了銷售渠道,天王服裝收購德國服裝品牌,均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五、行業發展環境更優
(一)政策“紅包雨”及時有效
湖北紡織行業民營經濟比重占98%以上,省政府出臺的支持民營經濟發展27條具體措施,含金量很高,企業家普遍反映能感知、有溫度、見效果;出臺優化營商環境25條,推動106項涉企行政審批事項實施“證照分離”改革,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政務環境、法治環境。據不完全統計,降低企業稅費、社保負擔和用能、物流、用地成本等項,可減輕企業負擔約90億元。
(二)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加大
咸寧市政府啟動傳統產業振興工程,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農戶參與的“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以龍頭企業帶動苧麻產業集群建設。鄖陽區、竹山縣政府共投資近12億元承接江浙產業轉移項目,搭建襪業扶貧平臺,為助力農民脫貧致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岑河鎮支持修建針織企業城,并積極引進紐扣、拉鏈、針線等輔料生產企業,不斷完善產業鏈條。
(三)服務平臺搭建日益完善
谷城縣創建省內首個紡織服裝產品質量提升示范區,狠抓產品創新與質量提升,積極打造高檔服飾面料、品牌服裝生產基地。荊州市建設電商大樓,為企業提供從設計、營銷到培訓全方位服務。天門著力打造國內規模最大的棉花交易平臺,棉花倉儲庫年存儲量100萬噸,占全國年產量的15%,開展棉花現貨交易、代管代儲、倉儲物流等多種服務。
(四)經貿活動成效顯著
通過舉辦武漢時尚藝術季、模特大賽、武漢時裝周、紡織服裝高級研修班等活動,推動品牌創建與推廣;鼓勵企業參加國內外大型博覽會、展銷會,擴大了知名品牌的影響力。在武漢時裝周期間,工信部舉辦全國第三批時尚創意園區授牌儀式和試點園區座談會。組織大型產業對接活動,中國服裝流通大會在武漢成功舉辦,簽約額達68億元。
展望2019年,持續升級的內需市場仍將為紡織行業發展提供首要動力,但運行壓力將有所增加,行業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升抗風險能力任務緊迫。全省紡織產業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創新為動力,以企業為主體,大力實施“三品”專項行動,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動行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推薦企業面向顧客,持續改進,實施品牌戰略,必須是
經編未來 無限可能
云展云舒,龍行天下 并人間品質,梳天下纖維
印染機械 首選黃石經緯 印花機 絲光機 蒸化機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