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8日,中國紡織工業企業管理協會組織召開了“疫情下的思考之智能制造”重點紡織服裝企業視頻研討會。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曹學軍、紡織處處長曹庭瑞等到會并發表重要觀點;中國紡織工業企業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楊峻、副會長王進軍、秘書長朱國學等相關領導參會溝通情況、征集建議。安徽華茂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倪俊龍,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劉子斌,湖南華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政,贏家時裝(贛州)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靈梅,青島即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萬剛,大連瑞光非織造布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谷源明,北京數制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江等產業鏈各環節的龍頭企業、重點企業負責人參會交流。中國紡織工業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王進軍主持會議。
疫情在全球蔓延對全球生產和需求造成全面沖擊,對全球供應鏈的上游、中游和下游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全球供應鏈、產業鏈、貿易鏈和投資鏈的不穩定,暴露出高度集中的、基于成本優勢的全球供應鏈體系所存在的潛在風險和脆弱性。在中央部署下,工信部組織開展產業鏈固鏈行動,推動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旨在穩定供應鏈體系,提升供應鏈水平。疫情的防控需求推動了大數據和智能化在企業復工復產過程中的應用和創新,智慧辦公、智能制造和智能科技等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會上,政府、協會和企業三方共同就國內外市場形勢和如何繼續推進智能制造工作開展深入交流,集思廣益、獻計獻策,也對中小企業如何開展智能制造工作指明了方向。
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曹學軍表示,從國內外銷售情況來看,這次疫情對紡織服裝行業影響較大,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均明顯下降。4月份,受防疫物資大量出口帶動,紡織品出口大幅度增長。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復工復產持續推進,紡織行業后市可期。疫情下,很多企業迅速調整,采用信息化手段為企業管理和生產運行保駕護護航,呈現出如下趨勢:
一是產品結構。4月份出口數據顯示,服裝(隔離衣、防護服)出口占主要份額,約60%。在產業用紡織品、服裝、家紡三大終端中,產業用紡織品成為新增長點。雖然疫情這一特殊情況影響了市場需求,但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二是智能制造。工信部自2016年開始推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作,紡織行業已經有了較成熟的技術和示范工廠。今后,智能化改造、智能化管理和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服務體系將成為主旋律。企業要提升對消費者需求的適應能力和供應鏈管理能力,缺少智能制造將是一大短板。企業要抓住復工復產的時機,把智能制造補上,這是紡織行業今后的主要發展趨勢。
三是穩定的供應鏈。在防疫和復工復產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后,中央提出“六保”,其中工業領域重要任務是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企業要集合研發、標準、質量體系等組成穩定的供應鏈,實現上下游穩定協同發展,這對品牌信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沒有穩定的上下游協同關系,產品品質就很難得到保證。
四是區域化市場。受疫情影響,出口比重高的行業恢復難度較大,我們要做好充分準備。紡織行業具有明顯的市場全球化、供應鏈全球化特征,下一步要內需外需并重,開拓發達和欠發達市場,用好國際化資源,做好多元化市場。
五是堅定信心。面對危機,很多企業具有化危為機的能力,關鍵在于練好內功,補齊短板,加強綠色技術、管理技術。
疫情發生后,工信部前期工作主要是調度防疫物資生產工作,后期主要是推動行業復工復產。一方面,啟動消費、促進需求。疫情導致消費習慣發生改變,我們要上下協同做好消費市場推動工作。另一方面是落實好現有復工復產政策,推動行業持續穩定發展,同時研究新政策。
曹學軍說:“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在這次防疫抗疫工作中,紡織行業做出重要貢獻,地位得到明顯提升。今年是”十三五“最后一年,我們還會繼續推動高質量發展工作,針對行業發展制訂的支持性政策,涉及創新中心等平臺建設和技術改造的力度比過去要大,旨在不斷提升行業競爭力和基礎管理水平。希望大家堅定信心。
針對目前形勢,與會企業家分析認為,最困難的時期可能是6、7、8三個月,后期將隨著歐美市場的恢復逐漸好轉,但是疫情影響會持續一兩年甚至更長時間。除了關注疫情,更重要的是關注國際形勢特別是中美關系的變化。同時,企業家們呼吁進一步加大對紡織行業的支持力度,延長復工復產支持政策的時間,適度降低電費,減免增值稅等。
本次參會企業既有在智能制造工作上走在前列的華茂、魯泰、贏家、即發、瑞光,也有致力于為企業提供“智造”解決方案的湖南華升旗下的湖南中南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和北京數制科技。華茂在信息化方面起步較早,成效明顯,不但切實保障了產品品質,還達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倪俊龍建議,企業在實施智能制造過程中一定要結合自身實際,與裝備制造、軟件開發協同推進。魯泰多年深耕智能制造,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接入了位于國外內各子公司的上萬臺生產設備,實現了各部門各環節的高度協同,能夠為客戶快速提供產品和解決方案。贏家在高端女裝企業中率先實施智能制造,實現了柔性生產。即發通過開展智能制造工作,在大型柔性敏捷制造中取得了一定經驗。瑞光降低了勞動成本,機械設備穩定性更優越。受益于信息化對提升企業生產效率的顯著效果,參會企業均表示下一階段將繼續深入推進智能制造工作,讓未來發展與科技緊密結合。
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紡織處處長曹庭瑞表示,參會企業都是行業龍頭企業,在智能制造方面走在行業前列。從這些企業的介紹中感受到,
一是行業轉型升級不是一句空話,有內容有效果。二是在行業最困難的時候,企業家有眼界有行動,在產品開發、智能制造、供應鏈整合等方面對后疫情時代的發展方向作了深刻思考。三是大企業與小企業的智能制造路徑和模式不一樣,只要有資金、有人才、有技術,大企業就能推動這項工作,而廣大中小微企業則需要通過金融創新解決資金問題,通過供應商解決人才和技術問題。
他說,國內疫情爆發期間,復工復產受較大影響。即便市場有需求,企業也因缺少工人而難以開工。這給了我們一個警示,令人深刻體會到機器換人的優勢。從這個角度來說,疫情也是個倒逼機制,凸顯了智能制造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和趨勢。為了推動智能制造工作,前幾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企業開展智能制造,2019年起針對智能制造供應商推出了支持舉措,旨在幫助更多中小微企業走上智能制造之路。
中國紡織工業企業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楊峻表示,中紡企協在工作中把智能制造作為企業核心競爭能力提升不可或缺的因素去推動,助力企業實現管理水平提升和效益提升。智能制造對提高質量穩定性,降低用人成本和提升柔性供應鏈系統對接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次會議參會的有生產制造企業,也有生產服務企業。會上討論了支持政策的精準性和連續性,以疫情為契機在國際競爭中彎道超車等話題,令人深受啟發。
中紡企協持續關注市場形勢和企業需求,在工信部的支持下,已經召開了兩次“疫情下的思考”系列重點紡織服裝企業視頻研討會。4月8日與部分重點企業就國外內市場形勢展開交流,這次圍繞市場形勢和智能制造進行了研討。后期將在繼續關注市場形勢的基礎上,開展新零售和供應鏈管理等專題研討,形成月度研討模式,致力于為企業提供更多支持,希望更多企業積極參與研討,共渡難關,協同發展。
推薦企業面向顧客,持續改進,實施品牌戰略,必須是
經編未來 無限可能
云展云舒,龍行天下 并人間品質,梳天下纖維
印染機械 首選黃石經緯 印花機 絲光機 蒸化機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