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311A型并條機、TJFA458A型粗紗機上進行了牽伸工藝配置對成紗質量影響的試驗。并條質量與成紗質量呈正相關關系,粗紗的主要作用除牽伸、加捻外,還有改善須條內部纖維伸直度及紗條結構的作用。提高半制品條干均勻度和纖維伸直度,對改善成紗質量效果顯著。差、前彎鉤多達50%~55%,所以頭并的重點是伸直前彎鉤和減少棉結產生;喂入二并的頭并條子中后彎鉤居多,所以二并應以去除纖維后彎鉤、提高纖維伸直平行度和條子的勻整度為主。有研究認為,為了較好地伸直前彎鉤,頭并后區牽伸倍數采用2.0倍左右,前區牽伸倍數應低于3.0倍,故頭并應以6根并合,6倍以下牽伸較為合理。
前言
并條、粗紗工序是棉紡工程中的重要工序,但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其中并條工序為瓶頸工序,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棉條結構在并條后已定形,熟條的條干CV值、重量偏差等指標基本上決定了相應的成紗質量,并條質量與成紗質量呈正相關關系。粗紗的主要作用除牽伸、加捻外,還有改善須條內部纖維伸直度及紗條結構的作用。筆者通過試驗就并條、粗紗工序工藝配置對成紗質量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探討了并粗工序提高成紗質量的措施。
1并條工藝參數優選
試驗在FA311A型并條機、TJFA458A型粗紗機、FA502型細紗機(改造型)上進行,紡制C27.8 tex紗。其中原棉品級3.2級,平均長度29mm,品質長度32.82 mm,采用YG135G型條干均勻度儀測試半制品質量。
由于喂人頭并生條中纖維排列紊亂、整齊度差、前彎鉤多達50%~55%,所以頭并的重點是伸直前彎鉤和減少棉結產生;喂入二并的頭并條子中后彎鉤居多,所以二并應以去除纖維后彎鉤、提高纖維伸直平行度和條子的勻整度為主。有研究認為,為了較好地伸直前彎鉤,頭并后區牽伸倍數采用2.0倍左右,前區牽伸倍數應低于3.0倍,故頭并應以6根并合,6倍以下牽伸較為合理。
為了提高消除纖維后彎鉤的比例,二道并條機應采用集中牽伸,主牽伸區7倍~8倍,后牽伸區小于1.2倍為佳,故二并采用8根并合,總牽伸倍數9倍左右較為合理。
要使牽伸過程順利進行,必須滿足鉗口握持力大于牽伸力這一基本要求。由于頭并后區牽伸較大(2.0倍左右),后牽伸區的牽伸力較小,故頭并后區羅拉中心距可偏小掌握。二并后區牽伸較小(1.2倍以下),后牽伸區的牽伸力較頭并為大,所以二并后區羅拉中心距可偏大掌握。根據纖維定向的要求,頭并前區羅拉中心距應偏大控制,二并因采用集中牽伸工藝,其前區羅拉中心距應偏小掌握,這樣有利于后彎鉤纖維的伸直和條干均勻度的提高。
為了合理配置并條工藝參數,我們對并條羅拉中心距、后區牽伸倍數兩個參數重新進行了設計,并與原工藝進行了對比。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